2016年8月23日星期二

宝宝发音不准,要剪舌根???!!!

当有位妈咪跟我分享关于剪舌根这回事时,我几乎是无法接受真的有这么一回事。还被笑说没有见识。哈哈哈哈,真是的。说真的我以为剪舌根是。

那么什么是剪舌根呢?
剪舌根剪的不是舌头,是系带。
舌头下面那条就是了。



怎样判断要不要剪呢?
百度搜索是这样回答。
你只要让宝宝将舌头伸出来,看看就知道了:

让宝宝伸出舌头,如果舌头能伸出口外而不向下卷,那就是正常的(你可以自己伸出舌头观察伸出口外平直的情况,然后让宝宝照着做)

如果系带过短影响舌前伸,那就去医生那里简单地把系带薄膜的前部剪开,不需要局部麻醉。

如果系带发生纤维化,短而粗硬,即舌系带短缩,则应进行手术。

我想你的宝宝话音不准不一定全是因为舌系带的问题,也许是家人的语言环境复杂造成的,你最好让宝宝生活的语言环境中只出现标准的普通话,孩子说话时如果发音不准或不清晰,就温柔的给宝宝纠正一下,时间长了一定会好的。

我上网看了看资料,就如那位有见识的妈咪所说的那样,对宝宝来说是小手术,不会痛的。

对我而言,手术这两个字,能免则免。不能免,就proceed。

不管你是谁,老婆的命令就是。。。

看了这几张,不禁会心一笑。
哇哈哈哈哈










这是本能使然的。

2016年8月14日星期日

豁达的心胸

以下的文章,解开了我心中闷闷的牵挂。
加油啊!!!

文自面书

家,因包容而幸福!

一家人,包容越多幸福越多;夫妻间,包容越多感情越浓;乡邻间,包容越多相处越好;朋友间,包容越多友谊越长;同事间,包容越多事业越顺……

生活不是战场,无需一较高下。人与人之间,多一份理解就会少一些误会;心与心之间,多一份包容就会少一些纷争。

人们往把自己看得过重才会患得患失,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认知去评论一个人,其实心有多大,快乐就有多少;包容越多,得到越多。

不要背后说人,不要在意被说。一无是处的人没得可说,越是出色的人越会被人说。世间没有不被评论的事,也没有不被评说的人。

有些事,需忍,勿怒;有些人,需让,勿究。嘴上吃些亏又何妨,让他三分又如何。水深不语,人稳不言。学会淡下性子,学会忍住怒气面对不满。

做人,精一半让一半;做事,求一半随一半。事事不能太精,太精无路;待人不能太苛,太苛无友。懂得退让,方显大气;知道包容,方显大度。

得意时莫炫,失意时莫馁。花无百日红,人无百日衰。三分靠运,七分靠己,凡事不求十分,只求尽心;万事不讲圆满,只求尽力。

面对伤害,微微一笑是豁达;面对辱骂,不去理会是一种超凡。忍耐不是懦弱,而是宽容;退让不是无能,而是大度。坦然淡然,万般皆自在。

-------------
笑笑没烦恼。
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。

2016年8月13日星期六

嫉妒 vs 随喜

我家的大姐两岁了,她家的大强四岁了。大强不爱吃饭,每次吃饭时刻大伙儿又哄又骗的。大姐有自己吃饭的能力,只是碍于她会弄到满地上的,所以在家里以外的地方,我都没给她自己动手拿餐具吃。

若很不幸的大姐吃饭时遇上了大强,那些无谓的成人为了鼓励大强吃快一点,就喜欢拿两人来做比较,要他们比赛的。我自己就不喜欢这样。一个四岁,一个两岁,不丢脸吗?

大姐通常都胜出,大强心里就不好过,大伙儿又说,因为大姐吃得少之类的,为的是安慰大强,可是有谁能顾一下我大姐的心情?

若大强胜利了,就非常得意的宣告大姐输了。大姐心理怎么想,我是不知道。不过看她的表情就仿佛自己做错似的。

我不喜欢拿小孩的表现做比较的话题,因为没有意义的。当'比较'的心态植入了神经细胞里,呵呵。。。那么小孩的内心有了我比较好,或者他比较好的mind set。这样的概念是负担来的,当他人表现比较好时,他就觉得自己不够好。当他表现好时,就是别人不好。这样的心态健康吗?

我觉得是不健康的。比较是具有毁灭性的。当我看见大强处处针对大姐的时候,我可以感到那个毁灭性的伤害。他处处排挤大姐,就好像大姐不应该存在般。悲哀的是,就算大强抢了大姐的玩具来玩,大姐哭着要回自己的玩具,大强竟然哭得比大姐大声。接着大人们的默认让大强占有那些玩具。大姐只能默默忍让。这种局面一直到我积极的开口表明立场后,才得到成年人们的关注。尤其大强的母亲。
别人家的孩子,我原本不想开口指责或责备的,就是因为别人家孩子的妈妈和其他长辈的纵容,伤害了我的孩子,所以暴走妈妈发挥了作用。虽然有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,至少现在一切都改善了。

所以说比较是有毁灭性的。家长当然希望孩子常常是胜利的一方,同时也要孩子学习面对失败。那个是家长一厢情愿而已。

与其做比较,不如教他随喜。看见别人家美好的事,比如说某人自动自发收拾玩具,就单纯的赞美,而不会反过来问,'你呢?'。

我能做的是,陪在她身旁,跟她一起看世界,不做比较,只是陈述,也没有刻意的鼓励。就是默默的相信。因为孩子自有孩子福。陪伴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。

炒面vs炒果条

记得我在外地念书的时候,我最怀念的是家乡的炒果条。那时候,只要有些许的想家情怀,我不知不觉就走到茶餐室order一盘炒果条来尝尝。要知道,对于一个典型的饭桶而言,这是一个多么奢侈的决定。
(典型饭桶是只有米饭才能赶走饥饿感。炒果条四块半vs经济饭三块半。奢侈是因为穷学生就该选择填报肚子的经济饭。)

后来工作了,孤零零一个人在外地打拼,吃果条演变成了一种自我安慰的管道。加班辛苦了,吃炒果条。犯错了,挫折感, 吃炒果条。被否定了, 吃炒果条。寂寞了, 吃炒果条。从刚开始的每个星期吃到后来,好多个月都没吃上,渐渐发觉自己已经摆脱了吃炒果条的咒语。许了一个未来给我自己。(也有可能自己吃厌了,哈哈)

那些都是相当年的莫名奇妙的设限。倒是这几天,我几乎天天都炒面。除了因为大女儿喜欢吃,那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,催促着我精益求精,practices make perfect嘛。我自觉自己炒得不错。哈哈。

面条吃进肚子后,那种无价的满足感,呵呵。。。悄悄的我察觉到了往日吃果条时候的心情。虽然我已婚,女儿有两个了,我现在感到寂寞,落寞。